
中新社<\/a>福州6月29日电 题:“琵琶圣手”谱心声 常诉“两岸南音一世情”<\/
中新社<\/a>福州6月29日电 题:“琵琶圣手”谱心声 常诉“两岸南音一世情”<\/
中新社<\/a>福州6月29日电 题:“琵琶圣手”谱心声 常诉“两岸南音一世情”<\/p>\n\n
“我很喜欢南音,它是我的生命。”被两岸南音界称为“琵琶圣手”的卓圣翔如是说。<\/p>\n\n
卓圣翔日前在福州承受中新社<\/a>记者专访时,适逢花事茂盛。年逾古稀的卓圣翔站在流苏树下,繁花点点飘落,落在他肩头袖口。令人联想到,南音的高雅和诗意,一向成为这位颠沛半生的南音我们的生命底色。<\/p>
\n<\/td><\/tr><\/tbody><\/table>\n\n
南音也称“弦管”“泉州南音”,是福建省闽南地区的传统音乐,至今撒播在闽南、台湾和东南亚等地。作为我国现存最东山再起的乐种之一,南音2009年列入联合国教科文组织人类非物质文明遗产代表作名录。<\/p>\n\n “南音是一种能让人静下来、慢下来的音乐,没有繁琐的技巧,却能扣人心弦,显得很朴实。”卓圣翔说。<\/p>\n\n 来自台湾的卓圣翔,是福建省级非物质文明遗产南音代表性传承人。福建在大陆先行先试,支撑台胞申报“非遗”传承人,评出来自台湾的“非遗”传承人7名,他是最早的一批。<\/p>\n\n 卓圣翔出生于南音发源地泉州。先由兄长卓圣煌进行南音启蒙,后师从白厚及纪经亩两位名家学习南音唱腔和琵琶演奏。卓圣翔曲折香港和东南亚各地多年后,在而立之年久居台湾。<\/p>\n\n 卓圣翔创办了高雄串门南乐团、台北松山奉天宫南乐团,开办南音研习班,并在台湾各地南管社团任教。<\/p>\n\n 两岸通航后,卓圣翔重返祖地泉州。此刻他南音琵琶技艺了得,在南音界无人不知,赢得“琵琶圣手”美名。<\/p>\n\n 南音以闽南话为念唱,唱乡音,唱乡情。卓圣翔还精作业曲,在南音旧词曲牌之外,将唐诗宋词谱入南音。他说:“李白是两岸一起的文明标签,在两岸年轻人中一定有共识。”<\/p>\n\n 在陆游的“红酥手,黄縢酒”中,卓圣翔在“凤钗叠”的基础上揉入江南小谐和昆曲,令这段魂断香销的爱情显得凄凉和悲凉。在“君知妾有夫,赠妾双明珠”的《节妇吟》新曲中,他以叠拍唱出,“福马郎”入调,这种“起叠”的方法将纠缠心意体现得酣畅淋漓。<\/p>\n\n 他的创新和对古典诗词的执着,让南音古乐碰撞出不少新意。他测验将豪放之词写进南音。一曲《将进酒》,“五花马,千金裘”的轮唱,成为南音突破性开展,至“呼儿将出”又合唱,琵琶比较锣鼓鸣奏,全曲气势豪放,腔调嘹亮,冷艳四座。<\/p>\n\n 他也不拘泥古典体裁,常在词曲中倾吐自己的“两岸南音一世情”。“咱团聚宝岛台南府城头,曩昔的思绪,悲欢离合,受尽折磨……”这首《团聚在宝岛》,叙述一位迥然不同故土的台湾人与亲朋好友团聚的故事,助厦门市南乐团在2010年斩获第六届牡丹奖节目奖,完成了福建在我国曲艺最高奖上零的突破。<\/p>\n\n 作为《团聚在宝岛》的作曲者,卓圣翔说:“每次听到这首曲子,心境都很欠好,会掉眼泪。”这曲意,是他和身边亲朋终身曲折的描写。<\/p>\n\n 现在,卓圣翔携手两岸安排一起传承宏扬南音,他们录制“国际非遗南音曲库”,收拾《南管精华大全》,走进数十间两岸中小学的音乐讲堂。“在两岸传承和宏扬南音是我的任务,这是一项让人高兴的作业。”<\/p>\n\n 5年前,厦门翔安欧厝“南音泥土方案”发动,卓圣翔担纲传习教师之一。他为“咱厝边”(闽南语,意为“街坊”)调整气味、气韵和音量、腔调,又有意将普通话融入南音,使受众面更广。<\/p>\n\n “仅一个欧厝,就有上百位乡民会吹拉弹唱。这个渔港小镇在康复传统艺术的过程中,找到了存在感。”卓圣翔说。(完)<\/p> 【修改:苏亦瑜】 <\/span><\/div><\/div>
|